于小冬,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油画院课题组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63年生于沈阳,1984年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1984年-1997年曾在西藏工作十三年。长期从事西藏题材的写实油画创作。
入选第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美展。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应邀两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三次获天津美展一等奖。参加“大河上下”、“精神与品格”、“当代素描艺术展”、“第三届全国油画展”等全国大型美展。中央电视台10频道《人物》“干杯 西藏”专题报道。出版《藏传佛教绘画史》《于小冬三堂课》《于小冬讲速写》《于小冬讲触觉素描》《于小冬油画艺术》等专著与画册。
我喜欢翻看那些旧速写本,每次重温都无比感慨,每一回的感慨又都是全然不同的,时间把一切变为过去,过去的细碎片断是容易忘记的,可那些发黄变旧的纸片为我留住了时间,一次次激活我的记忆,在那些画面里留住的时间是我不经意画出的日记,是自己独享的、自己才能读懂的、写不完的《追忆似水年华》。
那是一些当时不觉得重要的日常片断:在年少学画时代的速与本上,看到了一张自画像,戴个破草帽想自己如西部牛仔;在首次去阿里路上,对着汽车后视镜画自己,明明是个少年的脸,非留一脸胡子装老;爸爸在吃饭,哥哥在修自行车;七十年代沈阳的家还在庄王府的旧式小楼里;抚顺的天桥,大学时代,总是骑车去的煤矿城市;大学的同学们,现在都在重要的位置,世界已然被这一代人接管了;八十年代鲁美的夏夜,他们光着上身写写画画的;一个从八廓街找到西藏大学教室里来的牧女模特,她羞笑着,一脸的新奇;我教过的学生;我教过的学生们;更多的学生们,有些是我一直的朋友,有些记得清,有些忘了,那些脸在纸上,在记忆里活跃着,名字可以忘,被画过的脸是忘不了的……;
我看到了一张牛皮纸信封拆开的棕黄色纸片,用临时抓来的圆珠笔画的,在某个下午,西藏大学艺术系的政治学习,桑曲同志睡着了,一幅牧人的粗犷的脸上留着小胡子,头发亮而整齐的梳向脑后,有些滑稽和不谐调。他总是不爱说话,在画上他还在睡着,象个睡着的大老虎,可爱之极。那时的他还健壮的活着。这张小纸竟然成了对死去朋友的一份记念。在一叠叠的纸里,有诗人贺中的嘻笑、小说家马原的来访,画家们的聚会;有西藏八十年代的和九十年代的消遥日子,有妻的四季、儿子的出生成长;画里一棵天津楼下院子里的死树,现在他早就不在了,死树有知!我画完了他的第二天,他便倒了,他才倒了,他可以倒了,当然是自己倒的。他象是一直在等着我画他,我是一干一枝认真画的,象画一个君子,一个等待轮回的生命,他至今活在我的画里。
不知不觉在岁月的积累中我成了一个用铅笔速写本和碎纸头搜集了自己记忆的人,我看着这些被留住的时间,自认为是个富有的人,三十岁前,画的快画的容易的那些画常常随手给人,画的是谁便给谁,就这样我散失了好多珍贵的时间片断。越是年少时的画留下的越少,也越显示了它们的珍贵,我现在开始有意的留住这些随手之作,它们将见证我今天的生存。
那些一本本一叠叠的旧作还见证了我自己画风的生长。性格在这里面清晰的变化着,由急燥而沉稳,日渐明朗了自己想做的、该做的、能够做的。那是一份成长的轨迹,远远胜过文字的日记,记录的不是那些旧日的想法,与文字相比,文字出自大脑,总是说谎,或文不对心,铅笔线不会说谎,那些线条是心电图,画面是测谎器,它是最为真切的呈现,是一时一刻最直接感悟的记录,决无谎言。它们忠诚于岁月又忠诚于心灵。这便是速写之快乐,所以让人停不下来,欲罢不能。
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贵阳集训中心:贵阳市乌当区顺海中路99号
铜仁A校区:铜仁第二中学门口旁
铜仁B校区:铜仁清水花园别墅区
毕节校区:毕节市七星关区爱民广场长城花园8单元
印江校区:铜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普桐寨(印江一中旁)
铜仁思南校区:铜仁市思南县关中坝街道江东社区民族风情街1-2-2号
重庆集训中心:重庆市九龙坡区含谷镇王志王路76号